网站最后更新日期:2022年3月25日
欢迎大家来到畅想资源 AREFLY.COM! 个人网站(中) 个人网站(EN) 更多联络方式
×

使用Mac OS的感受

今天在「威锋网」上看到了很好的一篇文章讲述Mac OS对用户的感受,所以我也把它转载过来,供大家参考

不需要保存按钮

我们从一开始接触电脑的时候就被老师灌输著这样一种习惯:「保存、保存、保存」,保存所有你明明还没有做完的事。你文档打了一半,最好点下保存;你插入一张图片,最好点下保存;你暂时没有思路,最好点下保存...最后你在文档上点了 100 下,90 下都用来保存。不是你想点,而是你不得不点,因为如果你没点,那对不起,内容可能丢失,然后软件会告诉你,「我给你恢复到上次保存的地方」

为什么要我来做这些事?!微软的 Office 很早就有自动保存的功能,但我们还是习惯时不时地敲一下保存键。我们想想平时在纸上写文章的时候,难道有谁写一句话还得跟信纸说一声,「你给我保存一下」?!这是很不自然的操作体验,它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内容本身

OS X 给我的感觉是,保存按钮少了许多。 这篇文章是在 Pages 里面打出来的, 不只 Pages,在 Safari 浏览器、备忘录、Keynote 演示文稿... 绝大多数应用程序中看不到保存按钮,你更改了一份文档,你的改动就被时光机保存下来,这样如果你需要,你可以回滚文档到任意时刻。系统设置的菜单底下也少有确认键,你更改了一项设定,立刻就能看到效果

我们需要保存,但不需要一个写着保存的按钮

简单直接

在绝大多数操作系统,软盘是 A: B:,硬盘是 C: D:,光盘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有 A: B: C: D: 这样的概念?OS X 没有这些。软盘是一个文件夹,硬盘也是一个文件夹

OS X 有一个功能叫做「AirDrop」,即在没有任何网络连接的条件下,两台 Mac 通过自身的无线网卡建立连接传送文件。很多人会说别的操作系统好像不行吧?其实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你得先了解无线网卡的两种连接方式,使用哪种网络协议,以及如何在每台电脑上设置 IP...

我们在面对复杂设备时,首先会怀疑自己的愚蠢。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概念,难道都是必须的吗?简单直接是一种哲学,通过更少的概念、更简化直接的操作,用户就能更少受到打扰、更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

设计为先

「设计」不仅仅指硬件设计,更包含着交互设计。设计远远不止关乎于外观,而是从整体着眼,重新思考其在不同层面发挥的作用。归根结底,设计决定了体验

我们经常讨论一个词叫做「人性化」。什么样的设备才算是人性化的设备?

不少操作系统都有这样一种规则,那就是我必须先关闭某个文件才能对它重命名。这看似天经地义,不少计算机教师从第一节课就开始教你,「用完文件要关,关了才能改名。」为什么要这样?老师会告诉学生,因为它在内存里,内存有保护机制...实际上,这种设计是不自然的,类似于必须先吃完西瓜才能说话一般,在用户看来非常奇怪。在 OS X,文件开着照样可以改名,有人认为这是得益于 Unix 对内存的管理方式,有人认为这是得益于人机交互设计,不管谁对谁错,总之它为用户带来了方便

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开了一个窗口在前面,然后它把我的浏览器窗口挡在了后面。在 OS X,我不必把浏览器点到前面激活窗口就可以直接翻动网页。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想把它保存下来,不必新建文本文档再拷贝粘贴进去,直接选中这段文字拖拽到桌面上,完事。我全选了一个文件夹底下的所有文件,然后粘贴到一个文本文件里,OS X 会自动为我创建一个列表,里面是这个文件夹下的文件清单。我可以用截图功能截取屏幕的任意位置,并且如果截到一半发现起始位置不太对,只要按住空格键就能直接调整,不必从头再来。我在 Spotlight 中搜索文件瞬间就能看到结果,如果搜索 3+2,直接就会显示 5...

Mac 用久了会发热,风扇转起来会很响。但是此时一旦我打开语音识别,就会发现风扇突然不转了,变得非常安静,等到我说完话,风扇才又再次响起。设计就应当是如此细致,因为意味深长与历久弥新之美,蕴含于简约之中,于清晰之中,于高效之中。真正的简约远不止是删繁就简,而是要在纷乱中建立秩序

软件不仅应该有强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连贯统一的细致体验。而这又谈何容易,你需要有近乎痴迷的专注和热情,才能让所思所想遍及细微之处。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创造出含蓄而又善解人意的交互方式,才能在人们所熟知的操作里融入更多创想

数字中枢

几乎所有现代电子产品都有云计算的影子,但有谁能把云计算说清楚?这个词已经泛滥了,商家用它来包装自己,它无处不在,却无人可知

不少人听说过各种网盘。一不小心,网盘也成了云计算的应用了,连许多校园媒体网站也搞了个「云U盘」。平心而论,网络硬盘好用吗?不好用。为什么?因为它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和账号密码,然后再在并不友好的界面下打开层层文件夹才能找到我存储在网盘上的文件...

云计算,不是让你瞎算。用户想知道:云计算,与我何干?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乔布斯用一句话表述道:

「iCloud 将你的内容存储在云端并通过无线推送到你的其他设备。」

就是这么简单。我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进行直接控制。「云」的真正优势在于,它能够将我的所有设备串起来协同工作,让事情变得简单。在 OS X,我清楚地看到了这种设计思路。iCloud 嵌入几乎所有应用程序当中,我在手机上拍张照,这张照片将自动出现在我的 Mac 上,而且不仅仅是出现,Mac 直接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图库里、甚至认出了照片上的人是谁;我在 Mac 上记下了一串电话号码,手机上会同步更新...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滑、一致、连贯的体验,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彻底抛弃 U 盘和数据线

为什么 iCloud 如此便利,网盘却被不少用户拒于千里?

一朵「云」是否有用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成为数字中枢

我有许许多多的智能设备,手机、PC、平板电脑...它们各自有着不一样的用途。我用 iPhone 发消息,用 iPad 看网页,在 Mac 上写文章,这些设备上的信息如何保持一致?同步。与谁同步?数字中枢。在 iCloud 以前,苹果设备的数字中枢在电脑上的 iTunes,我的手机平板最终都要通过数据线与 iTunes 统一资料库。这很不方便:如果我在手机上拍张照片想在 iPad 上看,就必须得反复插拔好几次数据线才能进行设备间的同步。这也正是云技术的用武之地:一旦将数字中枢迁移到云端,我们就能真正摆脱 U 盘和数据线

从双卡双待到双系统

前几年,手机上流行一个词叫做「双卡双待」。我不知道这一招是谁想出来的,一部手机,插俩卡,弄俩号;接电话前先想好,哪个号打来的,应该拿哪个号来接...

这几年,电脑上流行一个词叫做「双系统」。一台电脑,装两个系统,换著用。更有技术宅费尽努力在手机上搞双系统再向普通用户宣扬他们的先进成果...技术上这没有错,但用户要的绝不是技术。换句话说,这绝不是日常用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

「我认为有些产品很混乱,拥有多个操作系统,多个用户界面,与我们的简约风格背道而驰。没有任何人想要这些乱七八糟的破玩意儿。来回捣鼓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这绝对不是顾客想要的」

这是蒂姆·库克的一句话。遗憾的是,这种代表用户的声音正在减少。不少技术宅看不起普通用户,他们认为「最好所有人都来编程」,他们关心那些最复杂最边缘化的设置,忽视设计原则和使用体验。这本身没错,人类需要技术专家,但问题在于,世界上不能全是工程师。用户需要电脑,但绝不是为了修理它才买它回来。设计者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让用户怎样感受?」

几十年来,一些知识渊博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要使普通人理解技术。最后他们终于明白——让电脑更加有用的真正秘诀在于,让技术隐形

闭源不闭塞

最近,我身边不少人装了双系统,绝大多数都装有 Ubuntu Linux,然后尝试着将日常工作迁移到 Linux 上来。Windows 用得好好的,干嘛折腾这个?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科研软件编程需要,有些是因为 Linux 名声耳闻已久,有些是为了彰显高端...绝大多数都会加上这样一句:「因为 Linux 开源,我支持开源操作系统」

这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封闭,不少人存在偏见。在大众心里,「开放」总是比「封闭」听起来舒服一点。我们总是提倡开放,进而封闭的东西就被视为不思进取、就被视为自我陶醉。这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你不能拿我们评价改革开放的思路来评价操作系统

我曾经在开源项目上投入很大精力。安卓设备上有一款开源播放器叫做 Rockbox,使用自己的模块软解无损音频,效果极佳,但由于其是跨平台软件,界面完全以列表呈现,复杂至极。我曾经为之撰写了很长的介绍性文章(现在应该还能搜得到),也曾经忙到凌晨一两点为之编译新版本...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在这方面的投入,因为难以推广,得不偿失。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试用之后「果断删除」了,因为「太难用了,即便它音效很好」

操作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带给用户绝佳的体验。开放和封闭都有可能带来这种体验。仔细想想,差不多每一项 A 操作系统上的功能几乎都能在 B 操作系统上迂回实现,只不过步骤不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不管 A 或 B 是开放还是封闭。而用户评价 A 和 B 谁好谁差的标准是,谁更简单。Linux 很强大,绝大多数伺服器依赖它来运作;用 Linux 也没错,完成任务各有所需。我要质疑的是不少人「为用 Linux 而用 Linux」,这不但不能发挥操作系统的潜力,还会让你大费周折

OS X 和 Windows 都是闭源的,Linux 是开源的。为什么封闭的东西反而比开放的东西更受欢迎?因为我们喜欢简单。决定操作系统好坏的关键不是开放与否,而是你要用它来干什么,它能不能被称为「日常用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

后 PC 时代,这种争论还将继续...

人脉和信息流

操作系统必须兼顾人脉和信息流,移动设备更是如此。在 OS X,我注意到这方面的专门设计。通过将 iMessage 无线短信和 FaceTime 视频电话引入桌面,人脉就可迅速建立,而通知中心又将所有信息汇聚一处,避免了每个软件使用不同的消息提醒方式给用户带来的打扰。这些设计源于 iOS,现在又「Back to the Mac」,是非常成功的范式

日常用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

你可知道那没有任何你想要的软件,但却运行稳定坚如磐石的 Linux?你可见过各种安全管家安详地躺在角落里,但却难以抵挡那层出不穷的广告、弹窗、木马的 Windows?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哪个?

让我选,我都不选。因为前者不是日常用操作系统,后者不是理想形态。操作系统真正的作用如同宇宙一般,它建立简单的规则,然后让世界演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多,不一定是强大;少,不一定是简洁

每件事你都忙着做,哪一样你又能做到好?

原作者的总结

几年前一位清华退学博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完全用 Linux 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

「完全用xxx工作」本身没什么不妥,但要看你的工作是什么。我们一般用微软 Windows,摄影师设计师经常使用苹果的 OS X ,剩下还有些人确实可以「完全用 Linux 工作」,你总不能说人家是错的。问题在于,如果你拿出来为它做宣传、向别人推荐,那它就必须适合普通用户、适合大多数人。换句话说,它必须称得上是「日常用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而到如今,Linux 并未为个人用户作太多考虑

Mac 之所以是 Mac,OS X 功不可没

版权信息

本文转载自“OS X 给我的思考”,并由“超级efly”整理(原作者版权所有

历史上的今天

2014年:WordPress免插件纯代码设定SMTP邮件伺服器教学(61条评论)

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吗?分享一下让更多人受益吧!

© 版权声明:本文章采用“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国际(CC BY-NC-SA 4.0)”于“”发布,转载时须以相同方式发布并注明“原文链接”!

本文固定链接:https://www.arefly.com/zh-hans/something-about-mac-os/

本文章由“超级efly”于2013年08月10日发表于“电脑”分类

你可以发表评论,并在保留原文地址及作者的情况下引用到你的网站

转载请注明:使用Mac OS的感受 | 畅想资源

关键字: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yifei@hesyifei.com(或通过其它途径)联系我们,谢谢!